2024-2025学年 第二学期总结
课题名称 | 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园特需儿童艺术疗愈方式的实践探究 |
本学期历次活动研讨主题及基本情况 | 子课题一:艺术疗愈学习与文献研究 研讨主题:艺术疗愈理论学习与文献综述构建 基本情况:组织课题组艺术疗愈学习共计 8 次,邀请艺术疗愈专家开展线上线下讲座 3 场,内容涵盖艺术疗愈基础理论、国内外研究动态等。每月定期开展研讨活动,累计收集上传研讨记录及学习资料 12 份,包括课件、文献摘要、案例视频等。课题组成员分工完成国内外文献检索,梳理艺术疗愈相关文献 50 余篇,形成课题文献综述初稿, 子课题二:理论应用与方案制定 研讨主题:儿童发展理论与艺术疗愈的融合应用 基本情况:围绕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开展专题研讨 3 次。分析三大理论在艺术疗愈中的应用逻辑,针对 3-6 岁特需儿童的不同发展需求,制定《艺术疗愈理论分析报告》,并据此形成包含目标设定、活动设计、评估方法的《艺术疗愈实施方案》,方案覆盖情绪疏导、社交能力培养等 5 大干预维度。 子课题三:手册研发与课程实践 研讨主题:艺术疗愈手册架构设计与课程实施策略 基本情况:组织手册形式及内容研讨会 4 次,确定以 “理论 + 案例 + 实操” 为框架的手册设计方案。与星湾学校建立合作联盟,开展音乐、美术艺术疗愈课程 16 节,惠及幼儿12人次。课程包含黏土创作、奥尔夫音乐游戏等形式,每月根据教学反馈优化方案。基于课程实践,初步完成《音乐、美术艺术疗愈手册》模版。 子课题四:幼儿发展观察与课程故事撰写 研讨主题:艺术疗愈手册实施中的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 基本情况:借助艺术疗愈手册,对6名特需幼儿开展持续观察,运用 ABC 行为分析法,每周记录注意力时长、社交互动等 30 项行为指标,形成 20 份《特需儿童个案观察报告》。组织课题组成员撰写课程故事,累计收集《黏土课上的微笑》《节奏游戏中的突破》等课程故事12 篇,生动记录幼儿在艺术疗愈过程中的成长变化。 |
本学期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 1.理论成果:完成课题文献综述,系统梳理艺术疗愈在特需儿童干预中的研究现状,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结合三大理论形成的分析报告及实施方案,构建了科学的艺术疗愈干预框架。 2.实践成果:与星湾学校合作开展艺术疗愈课程,验证了 “美术 + 音乐” 干预模式的可行性;完成《音乐、美术艺术疗愈手册》,为幼儿园艺术疗愈活动提供标准化参考工具。 3.观察成果:形成 20 份《特需儿童个案观察报告》,记录幼儿在情绪表达、社交行为等方面的改善数据,为方案优化提供依据。 4.文本成果:收集 15 篇课程故事,以叙事形式呈现艺术疗愈的实践细节与幼儿发展轨迹,丰富了课题研究的质性资料。 5.合作成果:与星湾学校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形成 “幼儿园 - 学校” 协同干预模式,为后续研究推广奠定基础。 6.管理成果:建立每月研讨记录及学习资料的电子化管理体系,实现课题资料的规范化收集与存储。 |
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 (一)存在问题 1.文献研究深度不足:课题文献综述对前沿理论的解读不够深入,未充分结合特需儿童艺术疗愈的特殊需求。 2.方案个性化不足:制定的分析报告及实施方案存在同质化问题,对不同障碍类型幼儿的干预策略区分度不够。 3.手册实用性待提升:《音乐、美术艺术疗愈手册》中的部分活动方案与幼儿园实际教学场景结合不紧密,操作指南不够细化。 4.课程评估不全面:对艺术疗愈课程的效果评估侧重行为观察,缺乏生理指标(如心率、脑电波)等客观数据支持。 5.家长参与度有限:家长对艺术疗愈课程的理解不足,家庭延伸活动的配合度仅达 60%,影响干预效果的持续性。 跨学科协作薄弱:课题研究缺乏心理、教育等领域专家的常态化参与,方案调整的专业性有待加强。 (二)改进措施 深化文献研究:邀请高校专家开展文献研读工作坊,聚焦特需儿童艺术疗愈的前沿理论,补充撰写专题文献分析报告。 优化个性化方案:基于个案观察数据,对幼儿障碍类型进行细分,制定 “一人一策” 的干预方案,增加针对性活动设计。 完善手册内容:组织幼儿园教师开展手册试用反馈会,根据教学实践调整活动方案,补充详细的教具准备清单与课堂应急处理指南。 丰富评估维度:引入心率监测设备及儿童情绪评估量表,结合行为观察数据,构建多维度的课程效果评估体系。 加强跨学科合作:与高校心理系、艺术教育专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固定每月召开跨学科专家研讨会,实时指导课题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