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站群导航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网

初高中

九年一贯制学校

小学

幼儿园

其他

苏州工业园区尚城幼儿园 欢迎您 !

《“一百种语言”:走进童心的园本化探索》 课题方案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9-01 13:45:45 浏览次数: 【字体:

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十四五”课题

“一百种语言”:走进童心的园本化探索》

课题方案

一、选题依据

(一)选题的来源

无论是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还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无不强调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再一次强调了“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强调“倾听儿童”。随着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在“儿童视角”的理念下,慎思当下的教育,“关心幼儿生活,关注幼儿成长”成为每一位教育者研究的焦点,然而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儿童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儿童是怎样学习与成长的?……一系列的问题亟待我们去破解。

研究者在参与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课题《基于童趣“第一性”的生活化美术资源库构建和利用的研究》研究时,对于“童趣”的探究中,在刘晓东老师《发现伟大的儿童》一书的引领下,研究者将目光望向了儿童与童年,刘老师向我们不断描摹童心道境,呼吁世间的儿童复归生命的家园,这深深打动研究者的心灵,也让研究者看到了一扇走进儿童世界的大门。曾有老师发出质疑:“天天讲童心,向儿童学习,如果教育就是让全世界的人都保持童心,永远保持小孩子的心智,那谁来促进科技的进步?社会又将如何向前发展?”类似的疑问指向一个核心:童心是什么?童心与教育,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但无论“童心”还是“教育”都内涵深广,三言两语岂能说清。这让研究者意识到,有必要认真而细致地进行“童心”的研究,并从儿童哲学的观点出发,明晰“童心”与“教育”的深层联系,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去看到、了解、探究完整的儿童。

童心内涵丰富,具体表现有太多,正是“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最早出自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的创始人、天才核心领导罗里斯·马拉古兹先生一首诗《不,一百种就在那里》,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儿童的身心发展为基础,相信儿童的巨大潜能,尊重儿童的个性化差异和独特生命体验,鼓励幼儿用独特和个性化的方式与世界、成人打交道,并且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与“走进童心”的观点不谋而合,呈现出了一种研究的样态。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是走进童心的主要策略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认识和透析童心,探索走进童心的策略、方法、路径,通过保护、激发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使得儿童的天性自然流露,儿童得以自然、自由地生长。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 一百种语言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里的“语言”不只是指儿童所能掌握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里的“一百”也不是实指而是一种虚指,儿童的语言是丰富多样的。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认为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和丰富的创造力,他们在与世界、成人打交道以及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时,会运用多种多样的语言:表达语言、沟通语言、符号语言 (标记、文字) 、认知语言、道德语言、象征语言、逻辑语言、想象语言和关系语言等等。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代表着儿童可以使用一百种不同方式表达出他们对事物的态度,更精确地说,假如教室文化允许的话,儿童可以使用一百种不同的象征符号进行表达。这是尊重与理解儿童的出发点,更是尊重与儿童有关的每一件事的教育理念:把儿童看做和任何人一样的独特个体,尊重儿童的想法,接纳儿童的个别差异。

2. 童心

童心顾名思义是儿童之心,儿童之心是人最初的自然状态,具有创造、真实、自主的特性。笔者认为童心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天性,是儿童最初的状态,他是没有被污染之心,是人不该舍弃的天之属性。 童心是人的最初状态,在生活中表现为三个自然状态,即真善美。本课题中的“童心”内涵界定为:真心、本心、初心,即爱智慧,包含了好奇心、探索世界冲动;爱世界,包含万物有灵、爱与关心、“我”与世界的关系等等诸多品质,这些品质从本质上集中反映了人的天性,凝聚了人类物种延续的奥秘。

3. 走进童心

“走进”指将进入到内部,意指深入了解,“走进童心”即真正的进入到童心,深入了解儿童的最初状态,探究“爱智慧”、“爱世界”天性的基本特征,从而保护童心,保留人发展的潜力。

4. 园本化

    “园本”沿袭了“校本”一词,把学校变为幼儿园的一种提法。意指“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本”。本课题的园本化是指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把幼教理论或方法与幼儿园的体制、管理、设备设施、教师资源、幼儿发展地域特性等相结合。真正做到因地制宜、高效稳妥地促进幼儿园教育的发展。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 现状研究

1)围绕“一百种语言”的相关研究

瑞吉欧·爱蜜莉亚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镇,因其取得的成就和在教育领域的象征性地位而熠熠生辉。在过去的30多年里,瑞吉欧的教育家和家长以及市民一道努力,建立了一个公共的儿童保教体系,这一体系已经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创新性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念、学校的管理方法、以及环境设计的理念,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称之为“瑞吉欧·爱蜜莉亚教育体系”。该体系通过对象征性表达方式的系统运用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鼓励儿童通过各种可“表达的、交流的和认知的语言”,探索他们周围的环境并表达他们自己。这些语言可以是谈活、运动、画图、绘画、建造、雕刻、皮影戏、拼版、戏剧表演,或者音乐等等。瑞吉欧教育体系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方式来思考作为学习者的儿童的本性、学校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物理环境的设计和利用,思考课程计划如何指导共同的开放性的发现活动,以及如何提出问题并建设性地解决问题。1984年,以“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为主题的“瑞吉欧·爱蜜莉亚教育体系”展览风靡全球。在这之后,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在世界各地传播,中国学者也开始对瑞吉欧教育进行研究。

新加坡在2003年颁布了《幼儿园课程框架》,框架明确了“全面发展的原则”是幼儿园设置课程的基本原则,从幼儿的自我意识、价值观、审美等多个方面把幼儿培养成的全面发展完整的人。澳大利亚《全国幼儿教育发展战略》这个文件中提出了使所有的幼儿以—个最好的开端去创造。英国政府到2020年幼儿教育的目标是2003年山台的《2004年儿童法》该法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提出“每个儿童都重要”对未来学前教育改革提出了规划,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获得健康、幸福的生活。无独有偶美国针对早期幼儿制定了“开端计划”,提出了通过政府解决贫困儿童入园的困难和为幼儿入学提供充分的法律保峰。为了这一计划的顺利实施还制定了《早期学习机会法》(Early Learning Opportunity Act),目的在于促进全美幼儿的学习与成长,以高效率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服务于幼儿,为幼儿未来的成功奠定基础。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瑞吉欧·爱蜜莉亚教育体系”传入我国,许多学者展开相应的研究。学者车艺的《瑞吉欧学校中儿童阁形语言的运用:考察与借鉴》一文在阐述瑞吉欧教育理念和分析了我国幼儿园绘画课程的教育后,提出了把瑞吉欧课程中“一百种语言”的思想运用到儿童绘画课程中,从而帮助幼儿形成儿童自我表达和表现的视觉符号体系;徐慧的《瑞吉欧方案教学的考察与借整》一文中提出了瑞吉欧课程理念在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以期培养幼儿合作互助的精神;杜文莉的《借鉴瑞吉欧教育经验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理论剖析与实践探索》一文中设计了一种“我爱幼儿园”的主题活动,这个主题活动重点整合了环境创设、家同共建和社区资源之间的关系。

(2)围绕“童心”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关于童心的研究不可谓不丰富。综合来看这些研究主要包括:文学作品的童心评析、教育家或文学家眼中的童心、李贽的“童心说”、艺术教育与童心、重大事件后童心的抚慰与康复,等等。结合本研究需要,在此进行有选择的梳理。

1.李贽的“童心说”及相关研究

文献查找过程中笔者发现,关于“童心”的研究涉及最多的是李贽的“童心说”。关于“童心说”的思想渊源,宋言静认为,“童心说”的本质是对传统“即体即用”一元思维模式的个性表达。她还认为,探讨李贽思想需要对儒、释、道三家思想进行综合分析,因为这三家思想是李贽思想得以产生的综合资源。由此可见,“童心说”严格来讲并不是到了李贽这里才石破天惊、横空出世,它是中国古代思想自然发展的结果,是各家各派思想的淬炼与提纯。李云涛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李贽的“童心说”主要继承了王阳明“良知说”的基本精神与基本精神。在李贽的思想里,“每个人只要依着自己的‘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来行事,依据‘童心’之‘自然’与‘真情’来行事,即可展开成人、成圣之实践功夫的知行合一观。”李贽的思想集中体现在“童心说”,毫无疑问是受到了阳明心学的影响,但同时也有对心学的理性超越,关于这一点,马晓虹、张恩普认为,这种超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视私心人欲,二是追求审美体验。而这也恰当地表明了童心的特点。

刘晓东从哲学史的角度阐释了童心发展过程,并高度评价了童心主义的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他认为李贽的童心主义是“与西方卢梭等人的关于政治、教育、伦理、社会等现代学说可堪比肩的学说,对于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复兴,具有重大意义。”韩建夫认为“童心”并不受道德理性的规定,是无善无恶的“纯真”,它与“天理”相对立,突出的是个体性原则,从本体层面探讨个体存在的本真性。所以童心在其本体价值之外,还有其社会性意义。

2.从文学作品中看童心

不得不说,童心显然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引人探究的魅力。许多研究者从文学的视角看童心,从某个作家或某部文学作品入手,为世人展示童心的一角。

汤冬梅选择了儿童的朋友冰心先生,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界定童心与童心意识的概念,认为童心具有“依赖性”、“泛灵性”两种特征。在结合冰心的作品进行分析时会发现,童心无处不在。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性在作品中表现为冰心对其父母、亲人深深地依恋,儿童天然的“泛灵性”则表现为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而童真与童趣则洋溢在冰心渥渥如清泉的文字中。'冰心在《1956年儿童文学选》的序言中也论及“童心”:“一个儿童文学作者,除了和一般的文学作者一样,必须有很高的思想水平、艺术水平之外,他还必须有一颗‘童心’。”假设冰心是一个失却了童心的人,又或者不能找到回归本心的方式,无法听清内心的召唤,那么,就绝不会留下《繁星》、《春水》那样纯真、透明的诗篇。

丰子恺可谓是儿童崇拜的典型代表。他的美术作品从儿童处获得灵感,多有童趣,具有返璞归真的意味。他也曾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表达对儿童、对童心的赞叹。所以不少研究者选取丰子恺来探析童心。高榆论述了丰子恺对童心中包含的爱、自然与自由的理解,认为童心是一个人生命的根基,也是教育的根,“重新认识被遮蔽的童心正是现代精祌异化的药方,回归童心的教育也就是从教育的途径来引导人寻求精祌的回归”。童心的教育意蕴在此,不仅仅是个人精神世界建构的原材料,也站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对于一个文学创作者而言,保持童心便是保持作品生命力的奧秘。不仅如此,童心中对生命、对自然然的虔敬,影响一个人的对待他人、对待世界的态度。童心里有满满的爱,使我们爱这个世界,也使人与人之间能够“温柔地相处”。教育若能与童心相互补给,人的生命便能蓬勃向上,人类文明与现代化便能稳健向前。

3.艺术教育中的童心

检索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除了李贽的“童心说”及其相关研究、文学视角下的童心,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美术、音乐等艺术教育中童心意义的论述。郭雯针对儿童美术教育中成人文化侵占儿童领地、童心被漠视的现象,指出“儿童美术表现的是儿童最纯真的童心,蕴含着儿童最真实的情感,体现着艺术创造中最本真的灵魂”,“儿童美术应滋养童心”,呼吁童心回归美术教育。冉祥华认为,童心不是倒退回婴儿,而是生命力和创造潜能存在的来源和证明,就此,综合论述了童心与美育的关系:“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在呵护儿童童心的同时,也在发展他们的创造力,连贯性的美育可以使个体在成年之后仍然保持快然活泼的童心,并使其创造力得到持续发展。”童心能成为促进儿童美育发展的催化剂,与童心向真、向善、向美的特质不可分割。

4.童心与教育相关研究

刘晓东曾指出:“童心主义哲学传统可与儿童本位的哲学相互会通,相互支援。捍卫童年,护持童心,‘复归于婴儿’,其目的在于保护人自身的‘自然’(即天性)以抑制异化的发生。”教育葆养童心,就是坚持儿童本位,这不仅是现代教育的原则,也是建设理想社会的途径。童心与教育的应然状态是相互滋养,共同繁盛。这种力量可以延伸至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蒋雅俊也指出:“教育自始至终都应以儿童为目的”、“‘以儿童为目的’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亦是入手考察与理解现代教育的重要维度”。由于童心是儿童本质的升华和凝结(熊秉真),如果说教育的伦理基础是“以儿童为目的”,那么我们应该可以推论出:教育应使童心繁盛。无论教育有着多少具体的目的,其核心应该是保护儿童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并创造能使其充分发展的条件,儿童在一个充满爱和安全感的环境里,能够安心地施展天性,真正“是其所是”。关于童心与教育,我们可以延伸至儿童教育的相关研究。丁海东在谈儿童教育的人文化时提出,儿童教育要具有人文精神,对儿童作为人的精神世界加以观照与尊重。“人文精神的儿童教育则是以培育、释放儿童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何谓“儿童的人文精神”?笔者以为,其与童心是相通的。教育应培育、释放儿童的人文精神,即保护童心、“顺性而动”。边亚华则认为,应化解对童心的误解,在儿童教育实践中停止对童心的扼杀,并使教育重新回归童心这个根本。

研究价值

1.理论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试图寻找一条占有童心同时也为童心占有的新路。通过对“走进童心”园本化探究,澄清“一百种语言”的核心观点,以促进幼儿教育工作,这对于儿童和幼儿园课程具有较为全面的深入认识与理解,对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实践研究价值

真正从儿童发展的规律和需要着眼,审视幼儿教育和幼儿园课程,对儿童的成长有了新认识、新探索、新尝试。看见儿童“一百种语言”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促进儿童发展的实际需要,还要充分发挥儿童自主性,帮助其全面、协调的发展。

通过对“童心”的认识、学习和运用,旨在唤醒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自主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园本化的实践中来,从被动的“要我做”转变成主动的“我要做”,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科学的形式反馈到教育实施中,以此促进教师彼此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专业成长。

教师有了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创造性的开发、利用本园的课程资源,从而促进幼儿园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

1.明确以走进“童心”为核心的儿童观,理清儿童“一百种语言”基本形态。

2.构建以走进童心为思想引领、以“一百种语言”为实践路径的校园环境与文化。

3.厘清走进童心的方法与路径,探索“一百种语言”在一日生活中保护、激发的策略。

4.架构以走进童心核心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发与实施

5.明确教师角色转变的归宿,帮助教师从全新的角度审视自我,深化对幼儿教师角色的认识。

研究内容

子课题一:有关儿童“一百种语言”及“童心”的特征及基本形态的文献研究

研究要点:以儿童“一百种语言”和“童心”为中心,展开文献的研究,从进化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儿童精神哲学等多学科视角,从个体发生和系统发生地高度,梳理对儿童天性、童心特征的相关研究成果,把握儿童“一百种语言”地发生学基础和人类天性本质,结合儿童生活地现象学研究,明晰“一百种语言”在幼儿阶段的基本形态。形成有价值的文献研究报告,为园本化实践打下理论基础

子课题二:基于“童心”的儿童“一百种语言”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的研究

研究要点:基于对“童心”的认识以及儿童“一百种语言”基本形态的明晰,营造符合“童心”特征的校园环境,构建走进童心的园所文化,发挥环境、文化的隐形教育功能,使得置身于幼儿园的每一位个体,都感受到“童心”的力量,是对于“童心”的理性认识的显性表现。

子课题三:顺应“童心”的儿童“一百种语言”保护、激发策略研究

研究要点:基于对“童心”和对儿童“一百种语言”基本形态及其特征的认识、把握,结合幼儿一日生活,通过环境改造、师生互动、课程改革、家园共育,变革原有的教育模式,探索基于“童心”的儿童“一百种语言”保护、激发策略。

子课题四:走进“童心”的儿童“一百种语言”教育活动案例开发研究

研究要点:基于教师对儿童“一百种语言”的认知,生成符合“童心”规律和特征的教育活动,探索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体活动等多种组织形式的适切性,建构走进童心的教育模式,并在实践中反思、调整与优化,形成贴合儿童发展身心规律、尊重儿童“一百种语言”、具有普适意义的活动案例,开辟园本化实施路径。

子课题五:走进“童心”的教师角色转变的叙事研究

研究要点:通过叙事的方式,教师记录、反思儿童“一百种语言”的产生、发现、支持的全过程,即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田野实践中发现自身教育观、儿童观的变化,探讨走进童心视角下,教师角色的变革。

)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在认识世界中,有两种认识方式论。意识试图寻求人类境况的“解释”,另一种则是寻求“诠释”。本课题对于“一百种语言”的探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范式下的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思路遵循人类学“在这里-去哪里-回到这里”的路径,即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优化教育实践,回到最初的理论上来。

2.研究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2022年11月~2023年2月)

①确立主课题,建构子课题,确定相应的研究要点,完成课题申报工作;②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子课题研究计划;③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④建立学习交流的制度,查阅、收集、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前期培训、学习、讨论,以形成课题研究的共识。

2)研究实施阶段(2023年3月~2025年10月)

第一阶段(2023年3月~2023年11月)

①围绕五个子课题开展行动研究,积累课题实践成果。②构建课题管理机制,保障课题研究良性发展。

中期汇报阶段(2023年11月~2024年1月)

总结第一阶段的研究进展情况,对课题研究中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初步的梳理、总结和反思,举行课题研究的中期汇报。

第二阶段(2024年2月~2025年7月)

 ①在中期汇报基础上,听取专家意见,完善实施方案和各子课题研究计划,继续按五个子课题的研究要点进行研究; ②收集、整理和分析课题研究中积累的过程性资料,梳理汇编成册;③选编结合课题研究的开展教师所撰写的教育随笔或论文。

3)结题鉴定阶段( 2025年7月~2025年10月)

①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②整理、结集成果集;③汇编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师优秀教育随笔和论文; ④做好课题研究成果鉴定的全面准备。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查阅国内外关于一百种语言、童心、儿童精神哲学的学术研究论文与实施的研究成果,帮助教师确立符合儿童本位的研究理念,拓宽研究思路,指导课程探究的开展。

2)行动研究从遵循“童心特征”和尊重儿童“一百种语言”出发,关注儿童一日生活,创生课程改革新途径,探索“童心”保护和激发新策略,并定期进行研究反思和自我调整,使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逐步形成具有规律性的认识。

3)思辨研究采用边研究边总结的方法,在“一百种语言”和“童心”思想指导下,通过园本课程实践的探索,在理性层面上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和借鉴意义的操作性实践经验。

4)叙事研究借鉴布鲁纳的叙事思想,梳理教师的教育随笔、学习故事、课程故事,构建走进童心的园本化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三、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基于儿童“一百种语言”及“童心特征”的研究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儿童“一百种语言”及“童心特征”的研究实质上是回归对“儿童”本身的研究,即教育者走进“童心”世界,了解儿童表现出来的特殊的语言,与儿童共同发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做“童心”的守护者,重塑儿童观和教育观,这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为促进儿童的全面、个性化发展是“走进童心的园本化探索”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儿童的“童心”世界是复杂而丰富的,走进“童心”需要教育者充分尊重、理解儿童:思维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发展道路的多元性、个性呈现的多面性。教师在对“童心”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尝试多种教育方式,在保护儿童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其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充分、科学的研究儿童“一百种语言”并从“童心特征”出发开展园本化实践,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百种语言”园本化的实践过程是园所重塑教育文化与教育理念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让教师们从日常的教育生活世界出发,不断对教育中那些看似平常的问题给予深切地关注,走入教育的生活世界,之后,再去挖掘其背后的深刻意蕴,从而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前教育正确发展方向。

可能的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创新:鉴于国内外学者关于“儿童精神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瑞吉欧教育”等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但联系幼儿园的教育实际进行“童心”研究的具体成果报道较少,本课题进一步从“儿童哲学”的视角出发,落脚儿童“一百种语言”,着眼当下的教育实践,以期对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教学模式的转型,以及师生发展和立德树人有所建树。

2.研究路径创新本研究重点围绕“儿童”个体及群体的研究,我们希望对儿童“一百种语言”的对话和理解中,探寻“童心”的基本特征与规律,从而回归教育过程,积累教育活动、思辨教育理念、构建园所教育观和儿童观,为幼儿园园本化实践探索提供实践路径的参考。

四、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有关儿童“一百种语言”及“童心特征”的文献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23.10

“一百种语言”:这就是“童心”

视频

2024.2

童言稚语:孩子与我的故事

视频

2024.2

《儿童“一百种语言”基本形态及其特征研究》论文

论文

2025.2

《基于“童心特征”的儿童“一百种语言”保护、激发策略研究》论文

论文

2025.2

最终成果(限3项)

结题报告

研究报告

2025.7

教育活动案例集

案例汇编

2025.7

“一百种语言”:我们的教育之路

成果册

2025.7

五、参考文献

[1]陈飞.语文文化型活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2]崔艳.瑞吉欧教育体系在巧国学前科学教育中的运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

[3]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简楚瑛.幼教课程模式:理论取向与实务经验(第二版)[M].台北:心理,2001.

[5]罗利斯·马拉古奇等著.张军红等详.孩了的一百种语言.(台湾)光佑文化事业股份行限公司,1998.

[6]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

[7]马丁·布伯.人与人[M].卫海英,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

[8]戴维·怀特布雷德著.易进等译.发展心理学与早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9] 李贽,学文.藏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20.

[10] 李贽,学文.续藏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20.

[11] 李贽,张建业.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18.

[12] 李贽,张建也,张岱.续焚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13] 李贽,阎海文.初谭集;道古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20.

[14] 许建平.李贽思想演变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15] 张建业.李贽论从[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

[16] 张建业.李贽评传[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17] 张建业.李贽全集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18] 张建业.李贽研究资料汇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19]华东师大,杭州大学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0]杨适.哲学的童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1]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2]葛力.现代西方哲学辞典[M].北京:求实出版社 1990.

[2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4]约翰·杜威.学校与生活: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5]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6]M·李普曼.哲学研究[M].廖伯琴,张诗德编译.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27]周采,杨汉麟.外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8]柳斌.中国教师新百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29]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0]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终审:尚城幼儿园
分享到:
【打印正文】